VR庭审
实现庭审VR体验,具备展厅直播观看电脑及显示器,支持基于Web端直播VR视频。
NEWS
新闻动态
19
08/2020
实现庭审VR体验,具备展厅直播观看电脑及显示器,支持基于Web端直播VR视频。
4
03/2020
白天上班忙,没有时间去法院立案怎么办?证据材料要交给法官,可是法官出差了怎么办?疫情期间,诉讼服务窗口人流量比较大,担心造成交叉感染?……2月4日,雅安首个“24小时自助法院”在名山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在云平台、大数据支撑下,努力为市民解决上述烦恼。这一司法便民的平台,无需专人看守,当事人可在诉讼服务自助终端上通过立案、查询、缴费、联系法官、文书打印等操作,实现“不见面立案”,查询案件进度,自行打印裁判文书等功能。记者走进“24小时自助法院”,10平米空间内,配备了一台法院自助终端设备,内置“我要立案”“案件查询”“领取法律文书”“诉讼帮助”4个模块,涵盖在线立案、案件风险评估、公告查询、文书扫描、失信人员查询、法官在线答疑等10余种自助服务功能。当事人扫描身份证就可进入自助终端,按照系统提示自助输入申请信息、原告信息、被告信息、第三人信息,提交诉讼材料,整个操作过程约5分钟。在操作结束后,当事人将会收到短信,告知其案件已提交成功。在自助终端设备的一旁,配备了智能云柜。当天,彭律师来到名山区人民法院,找法官递交补充材料,由于事先没有跟其取得联系,法官正在疫情防控点值守,而这些材料涉及当事人隐私,不适合由其他工作人员转交……此时已临近下班,眼看着彭律师就要无功而返,诉讼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叫住了他。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彭律师来到“24小时自助法院”,将资料存入材料收转柜。当晚,承办法官就根据“取件码”拿到了材料,相关材料被取出的同时,其材料领取短信也发到了彭律师的手机上。“就跟小区的快递柜一个原理,真的是太方便了!”彭律师对“24小时自助法院”提供的便利赞不绝口。以往,诉讼服务功能依赖于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为了立案、送达文书材料,当事人和律师往往需要提前与法官预约,多次来回,费时费力。“疫情期间,提倡公共场所减少人员聚集,‘24小时自助法院’有效减少了人工服务,省去了预约排期,突破了时间限制,实现了诉讼事务实时查、随时办、自助办,较好满足了群众的多元司法需求。”名山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康友波说。据悉,近年来,名山区法院统筹推进诉讼服务中心现代化建设,不断拓展诉讼服务渠道,将线下“诉讼服务中心”和线上“诉讼服务网”的各项功能进一步集中化、信息化和微型化,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前台后台融合”的智能化诉讼服务平台,进一步健全司法便民利民机制。
19
11/2019
智慧前言七十载奋斗拼搏,时间记录下辉煌的历程。人民法院在砥砺前行中紧跟时代步伐,在信息技术发展大潮中乘风破浪、勇立潮头。翻开历史波澜壮阔的残卷,改革开放书写出崭新的时代华章,中国经济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迫切要求司法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保驾护航。从1994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全国法院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规划》开启人民法院信息时代的大门,到2019年《人民法院第五个改革纲要》为智慧法院建设向深水领域智能化迈进划出清晰路径,三十年信息化历程,公正为民始终是人民法院坚守的初心。走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智慧法院建设的足音,铿锵有力,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法院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推动“智审、智执、智服、智管”建设,实现法院工作与信息技术全方位深度融合,行稳致远、永不停歇,为公平助力,为正义加速。“一站式”服务人民群众依托双流法院“诉非大超市”,建成“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满足人民群众多元解纷需求。配置信息发布系统、排号系统、自助立案查询一体机、诉讼服务一体机等软硬件设备,提供案件受理、诉讼服务、信访接待、材料转接、档案查询、诉调对接、执行服务等多项服务内容;通过阳光司法APP与法院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建立与公众的便捷沟通渠道,实现实时参与、即时互动;在基层社区建设15个社区诉讼服务站,以“社区诉服通”一体终端机为载体,为社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便捷司法自助服务;建设“和合智解e调解室”,扩充259名特邀调解员队伍参与线上调解工作,通过当事人网上会面方式,实现在线解纷,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定制化”服务审执工作引入案件“诉前调解”系统,落实案件“双向转诊制度”,推动诉源治理工作实质化运行。每个案件加强立案前辅导,做好纠纷“望闻问切”,引导当事人积极使用非诉解纷方式,在立案前最后一次将矛盾纠纷分流化解,实现“实质化解、减少诉累、法官减负、群众受益”。对不适宜调解或调解未成功的案件,材料与信息可一键导入案件诉讼系统,方便法官继续办理案件后续流程。建设集中送达中心,从线上线下两个维度,整合窗口预约送达、邮寄送达、公证协助送达、电子送达、网格员送达、诉前调解送达、保全组送达七种方式,搭建“一心二维七整合”系统集成送达模式破解送达难题,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送达服务。建设类案速裁平台。为银行、律所、保险公司等专业机构提供批量、智能化的案件起诉功能,支持法官对大量案件进行集中立案,通过提供要素模板集中导入系统,减少法官大量的录入劳动。打破地域限制,采用人脸识别身份信息比对、语音识别、视频庭审、电子签章等技术,对批量处理案件合并,进行网上联审。实现在线开庭、在线质证、在线笔录生成、在线笔录确认等庭审功能,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庭审过程,并且保障庭审过程安全可靠。平台直接提取原告起诉数据及庭审笔录,根据法官确认的要素来核定判决文书需要生成的内容,并辅以令状式裁判文书附表的形式,最终智能形成裁判文书。引入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平台,利用大数据共享功能,实现与公安部门的数据交换以及与人民调解组织、保险公司及法院的数据共享,提供全程在线调解、在线损失确定、伤残鉴定、“一键理赔”等服务,实现90%的纠纷化解于诉讼外。.整合政法信息资源,实现政法机关信息资源共享融合,实现刑事案件电子卷宗在“法、检、公、司”之间网上流转,并在办案程序中嵌入证据指引功能减少司法任意性,防范冤假错案。
18
11/2019
周强主持召开最高人民法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强调加强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应用全面提升智慧法院建设水平11月8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周强主持召开最高人民法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2019年第二次全体会议并讲话。周强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区块链、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应用,突出工作重点,狠抓任务落实,全面提升智慧法院建设水平,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2019年上半年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报告及下半年工作计划》《中国移动微法院推进工作报告》《智慧法院实验室建设情况报告》《全面推进司法人工智能建设的总体思路》《智慧法院建设评价指标体系(2019年版)》以及14项人民法院信息化标准。会议还研究了《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需求概述》。周强指出,今年以来,各级人民法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央政法委领导下,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工作部署,锐意进取、迎难而上,有效落实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设工作思路,重点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创新应用取得较大突破。最高人民法院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初步完成,全国91%的法院建成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系统,全国范围内跨域立案基本实现,移动微法院试点推广有序开展,现代科技与执行工作深度融合迈出重要步伐,智慧法院顶层设计、审判执行智能化建设、诉讼服务建设、司法大数据管理取得长足进步,各方面工作成效明显。周强强调,要狠抓工作落实,加快推进智慧法院建设,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要牢牢把握智慧法院建设历史机遇,贯彻落实好“五五改革纲要”和《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19-2023)》等文件要求,准确把握信息化建设成果现状,加强信息系统集成和总体设计,打通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补齐智能化服务短板,加快推进智慧法院实验室建设。要大力提高诉讼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以构建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为目标,全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和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推动诉讼服务线上线下功能互补、有机结合,实现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要全面提升审判执行工作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进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推广庭审语音识别、文书智能纠错、类案强制检索等应用,努力攻克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一批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全方位升级执行办案平台。要以完善全国统一司法链平台为重点,提升司法管理精细化水平,积极探索引入智能合约,建设完善数据中心以及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优化办公办案系统,加快建设全国人民法庭信息网和全国人民法庭工作平台。要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质效型运维管理和安全防御能力建设,优化法院专网结构,提升网络可靠性,建设完善可视化运行质效管理平台,健全质效型运维保障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确保智慧法院建设稳步推进。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述元,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刘贵祥出席会议并讲话。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转智慧法院进行时
18
11/2019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多次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作了重要指示,特别是2017年12月8日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就如何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力量,唤醒沉睡的海量司法大数据,实现司法大数据 “校准器”“晴雨表”“方向标”和“指南针”作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2017年11月24日调研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时就给出了答案:要充分运用司法大数据,加快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人民法院工作能力和水平,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加快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人民法院工作能力和水平,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要构建科学的司法指数,深入分析司法数据与经济社会发展数据间的规律性联系,深刻揭示司法案件、司法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以及司法大数据辅助社会治理和审判决策的作用,11月14日上午,一场以“数助决策”为主题的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及座谈会在厦门市翔安区人民法院举行。同时,由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和厦门市翔安区人民法院设立的全国首家“数助决策”实践基地正式揭牌。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厦门市委政法委、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厦门市翔安区委区政府、厦门市翔安区人民法院以及闽西南部分基层法院的代表,以及部分专家学者和在厦法律科技公司代表等50余人参与此次活动。厦门市翔安区人民法院、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与厦门市法学会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研究会经过协商,决定开展的“数助决策”战略合作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1服务党政决策,运用司法大数据助力市域社会治理;2服务群众解纷,推动一站式多元解纷再升级;3服务科学管理,构建审判管理新格局;4加强沟通交流,定期开展数据辅助决策研究。在 “数助决策:司法大数据服务社会治理路径探索”论坛上,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首先发布了第一期《基于司法大数据的厦门经济社会运行情况评估报告》,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活和谐、生态文明等4大类数十项司法指数,为厦门市域社会治理把脉问诊。随后,与会嘉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围绕司法大数据如何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的主题纷纷建言献策,从多维角度阐述了司法大数据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价值和深度运用,为厦门市创建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保驾护航,提供智力贡献。------智慧法院进行时